福州海关聚焦服务国门安全、区域产业发展和营商便利化需求,发挥好关区400余名专业人才队伍作用,坚持研发管用好用实用科技成果,力争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助力福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生物多样性国门防线,福建生态底色更美更靓眼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福州海关持续加强濒危物种、农业种质资源及外来有害生物鉴定科研攻关,守护好福建的青山绿水。

  为全力阻截检疫性有害生物入境,福州海关组织科研人员开展《海量跨境生物物种查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福建口岸重要外来入侵生物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等20余项涉及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科研攻关,制订10余项检测技术规范,持续支持国家软体动物检疫鉴定、林木检验检疫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功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检测鉴定技术。2021年,福州海关共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33种,662种次,筑牢了福建生物多样性国门防线。

  与此同时,福州海关全力构建濒危野生动物鉴定技术体系,先后组织开展《象牙及其制品所属物种的DNA快速鉴定技术》《砗磲贝壳鉴定及DNA提取方法》等科研攻关,参与海关总署“进出境濒危物种鉴定实验室联盟”,建立的重要濒危物种的鉴定技术在“蓝天”“国门利剑”等专项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2020年12月29日召开的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福州海关主持完成的《进出境重要花卉、果树和蔬菜病毒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项科研成果荣获三等奖。

  攻坚高通量智慧检测技术,福建贸易通关更快更安全

  福州海关始终关注贸易便利化与国门安全管控效能“双提升”难题,一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另一方面向科技要动能,提升福建贸易通关速度和国门安全管控水平。

  针对茶叶中农药及污染物残留检测项目多、费用高、时间长等难题,福州海关于2017年组织科研人员攻坚《基于精确质量数据库的茶叶中多农药及污染物残留的非定向智慧侦测与应用》等高通量检测技术,建立的检测方法可在1小时内完成至少502种有害残留物的分析,大幅降低了茶业企业检测成本和时间。让通关更快捷的同时,福州海关也致力于让国门更安全。2019年,福州海关以主持承担的《基于窄带物联网的鼠类智能监控网络的应用研究》等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发物联网病媒生物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精准化,填补全球病媒生物智能监控领域的空白,并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第18批创新举措。

  “十三五”以来,福州海关承担71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以上涉及提升实验室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和智慧检测技术,输出各类标准50余项,发明专利70项,10项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成果应用于海关检测实验室,主要检测项目平均检测周期较规定检测时限缩减约50%,对推进福建贸易通关更快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助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特色产业更强更高效

  福州海关利用雄厚科技实力,支持辖区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服务和融入福建发展新格局上展现大作为。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鞋都,运动鞋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福州海关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助力福建鞋类产业升级提档。2020年3月,由福州海关主持,并联合福建省多个重点鞋企制订的ISO国际标准《皮革-化学试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正式发布实施,这是福州海关主导制订的第二项鞋类国际标准,极大提升了福建省鞋类产业国际话语权,成果荣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一等奖。福州海关国家鞋类检测中心实验室在《出口鞋类质量安全示范区团体标准的研究及应用》等1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主导制订“莆田好鞋”系列标准,推动莆田鞋区域品牌建设。2021年前三季度,莆田出口鞋靴货值104.9亿元,同比增长30.3%,呈逆势上涨发展态势。

  福建也是全国著名的茶乡,福州海关通过搭建科技平台,助力福建茶叶香漂海内外。研发的《福建乌龙茶品种质量智能化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等成果,构建了不同茶类、品种、生产工艺、产地等关键属性鉴别技术,共申请或授权各类专利4项;搭建的《特色食品农产品检测鉴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将茶叶作为主要对象,建设期间每年为辖区20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或优惠技术服务。

  此外,在推进烤鳗、佛跳墙、水仙、黄鱼、鞋服等福建特色产业发展中,福州海关也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联合重点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助力福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林跃飞、危文华、黄艳辉、闫诚/文)

推荐内容